坛花一现
“坛花一现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经典的意象,比喻珍贵的事物短暂出现后即消失无踪,令人徒留追忆。这个意象最早出现在唐代李白的《春夜洛城闻笛》中:“何人不起故园情,一片春愁待酒醒;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。”诗人怀念故乡,寄情明月,希望明月将自己的愁绪带到远方的故土,然而明月转瞬即逝,愁绪也无处可寄。
在宋代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中,“坛花一现”再次被提及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水调数声持酒听,午醉醒来愁未醒。霜降水落天清夜半,雁声远过潇湘去。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,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。”词人中秋赏月,思念远方的亲人,希望明月能将自己的思念寄托,但明月升起又落下,转瞬即逝,思念之情也无法传递。
“坛花一现”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,在佛教禅宗中也有一定的含义。坛花,又称菩提花,是菩提树的花,相传百年才开一次,开花时香气扑鼻,华光四射,十分殊胜,因此成为禅宗参悟佛性的象征。当修行者开悟时,坛花便会在心中显现,但这种顿悟往往不可持久,转瞬即逝,就像刹那间的昙花一现,因此“坛花一现”也用来比喻禅宗开悟的短暂和珍贵。
在日常生活中,“坛花一现”也经常被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。比如,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,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,或者某个珍贵的机缘,都可能像坛花一样,只在生命中短暂出现一次,留下无限的回忆和感慨。
“坛花一现”这个意象,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。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,把握每一分美好,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可能转瞬即逝,只留下永恒的追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王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oys-bshop.com/182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