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”治愈系顶流”沦为流量祭品:谁来拯救被围困的花花?
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露天场馆前,层层叠叠的人墙将一只行动迟缓的幼年熊猫围得水泄不通。此起彼伏的尖叫声中,”花花”仰起圆润的脸庞,茫然地望着挥舞自拍杆的人群,这个被无数网友称为”治愈系顶流”的熊猫幼崽,正在经历一场现代社会的荒诞围猎。
一、流量时代的”萌物陷阱”
在短视频平台,花花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200亿次。这只因发育迟缓显得格外呆萌的熊猫,被精心剪辑成三分钟一个的治愈短片,配上”果赖”(过来)的软萌川普,成为都市人解压的精神鸦片。商家批量生产着印有花花形象的文创周边,旅行社推出”花花专线”,网红们举着云台24小时直播——当自然生灵沦为流量密码,这场集体狂欢早已背离了守护的初衷。
园区监控显示,每天有超过2万名游客挤在30平米的观赏区。为获取最佳拍摄角度,有人向场内投掷食物引诱花花转身,塑料包装袋混在竹叶中被误食;直播博主刻意放大熊猫交配画面,评论区充斥着低俗调侃。当自然观察异化为娱乐消费,本该受到严格保护的国宝,正被迫承受着远超生态承载力的关注。
二、被异化的自然凝视
在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预言的”拟像社会”中,人们通过屏幕构建着对真实的想象。游客们举着长焦镜头记录花花啃竹子的特写,却对三米外禁止投喂的警示牌视而不见。当饲养员讲解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时,人群迅速散去——他们需要的不是真实的生命故事,而是能引爆社交平台的九宫格素材。
科研人员发现,持续高分贝噪音导致花花出现刻板行为,原本每天14小时的活动时间缩短至不足8小时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游客为制造”名场面”,故意用闪光灯刺激熊猫眼睛,这种人为干预正在摧毁野生动物最后的避风港。当自然观察沦为猎奇表演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熊猫的安宁,更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。
三、重构人与野性的边界
日本上野动物园实行抽签制参观熊猫,每次观赏不超过5分钟;华盛顿国家动物园设置单向玻璃观察窗。这些成熟案例揭示着:真正的保护需要建立物理与心理的双重屏障。成都基地近日试行的分时限流、静音参观区,正是重构人熊关系的积极尝试。
在海拔2600米的卧龙自然保护区,巡护员龙婷婷每天背着红外相机穿梭在原始竹林。她的影像日记里,野生大熊猫在晨雾中悠然踱步,这种不带滤镜的真实记录,或许才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正确方式。当我们学会放下手机,用克制代替追逐,用聆听取代喧哗,被拯救的将不止是花花,还有这个时代日渐稀薄的共情能力。
暮色中的熊猫基地,最后一批游客散去。花花蜷在栖架上安静休憩,月光抚过她黑白分明的毛发。这个场景让人想起珍妮·古道尔的名言:”唯有理解,才能关心;唯有关心,才能帮助;唯有帮助,才能都被拯救。”或许某天,当人们不再执着于”拯救花花”的悲情叙事,真正的治愈才会悄然降临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晓军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oys-bshop.com/676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