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春棒:一段乡村记忆,一种质朴温暖
“玉春棒”,听到这个名字,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充满泥土气息的画面。这并非什么高科技产品,也不是流行语汇,而是一种根植于我童年记忆中的特殊食物,是奶奶用粗糙的手,在柴火灶台边,花费心思制作的,带着浓浓烟火味儿的玉米面窝窝头。
玉春棒,这个名字源自于奶奶的口音。她总是带着浓重的乡音,把玉米叫做“玉蜀黍”,而这种棒槌形状的窝窝头,就被她亲切地称为“玉春棒”。它不是精雕细琢的糕点,而是用粗磨的玉米面,加入少量白面或者豆面,揉成面团后,捏成上尖下圆的形状,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。
在我小时候的农村,白面是稀罕物,玉米面才是餐桌上的主角。玉春棒,就是解决温饱的重要食物。它朴实无华,颜色金黄,带着玉米特有的香气。刚出锅的玉春棒,热气腾腾,握在手里暖烘烘的。一口咬下去,粗粝的口感中带着一丝丝甜味,嚼劲十足。
玉春棒的味道并不惊艳,却饱含着奶奶的爱和辛劳。那时候,奶奶每天清晨就要起来磨玉米面,淘米做饭,还要照顾家里的田地。她那双饱经风霜的手,一年四季都布满了裂纹,却总能做出最香甜的玉春棒。
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刻,莫过于和家人围坐在矮桌旁,一边啃着热气腾腾的玉春棒,一边听奶奶讲着过去的趣事。那时候,生活虽然艰苦,但一家人其乐融融,玉春棒也变得更加美味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。玉春棒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甚至连在农村,也很少有人再做这种粗粮窝窝头了。
然而,在我心中,玉春棒始终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。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是童年记忆的载体。每当想起玉春棒,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奶奶慈祥的面容,以及柴火灶台上缭绕的炊烟。
如今,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,也很少有机会再吃到正宗的玉春棒。但是,它所代表的质朴、温暖和亲情,却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。也许有一天,我会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玉春棒,重温那份熟悉的味道,也让我的孩子感受一下,当年我所拥有的简单而幸福的童年。
“玉春棒”,一段乡村记忆,一种质朴温暖,它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,更滋养了我们的心灵。它提醒着我们,即使生活再富裕,也要珍惜粮食,感恩生活,更要传承那份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爱。
【来源:法制日报】
原创文章,作者:张伟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oys-bshop.com/6830.html